时间: 2024-04-18 10:37:32 | 作者: 总包项目
钢铁,兵之利器,国之脊梁。首都钢铁公司发展历史,乃是我国民族工业筚路蓝缕,从苦心经营到欣欣向荣的缩影,回顾首钢百年历史,要从首钢前身——龙烟铁矿公司说起。
1911年左右,直隶省龙关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居民发现当地的红石头(即含铁量较高的赤铁矿矿石)可用作“红色染料”,于是人们采石营生,销往北京和华北等地。
1914年年初,旅居中国的丹麦矿冶工程师F. C. 麦西生(F. C. Mathisen)在北京街头被商贩售卖的一种红色染料所吸引。在阳光照耀下,他发现这种具有深红色和黄褐色,且夹杂着像肾状小球一样的块状物体,具有典型的赤铁矿矿石特征。麦西生通过商贩寻踪“红色染料”的产地—龙关县辛窑,并采集到样品。之后,麦西生将此消息告诉来访友人安特生。
经矿样分析,安特生发现矿石含铁量为35%~58.7%,同时具有含硫少、磷分适度等优点,具备开采价值。1914年9月,安特生以地质学家的求实、严谨态度,派助手尹立生与麦西生一同赴直隶省龙关、怀来、宣化、赤城等县境内进行勘查,在龙关县一带的烟筒山、庞家堡、三岔口、麻峪口、辛窑等地的古生代地层中找到多处大型地下铁矿。在多处矿点中,烟筒山、辛窑一带铁矿蕴藏量极大, 随后,安特生与尹立生等人一同再次对龙关等地进行勘查,进一步掌握该地铁矿的分布情况。1914年12月,他们测得1∶10000地形地质图,当时估算“可采”矿量约5000万吨。因安特生“勘探矿产成绩可观,而尤以发现龙关铁矿为著”,北洋政府特授予其“总统三等嘉禾勋章”以示奖励。
1919年3月,北洋政府各取龙关、烟筒山两地名的头一个字,成立“官商合办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龙烟铁矿公司”,并举行了股东会及董事会成立大会,龙烟铁矿公司是北洋政府创办的最大官僚资本企业,亦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冶金企业。
▲1937年七七事变后,石景山炼厂改名为石景山制铁所。1938年11月20日,修复后的1号高炉投产
1945年8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石景山制铁所结束了被日本侵略者统治的历史。同年1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成立办事处,从日本人手中正式接管石景山制铁所,将其更名为“资源委员会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日本投降后归还石景山制铁所。彼时,正在运行的高炉有380吨高炉、200吨高炉和第六号20吨小高炉陆续冻结停产,厂内外治安紊乱,偷盗行为肆无忌惮,器材遗失不计其数,设施、设备损失巨大,给国民政府接管制铁所带来很大困难。
1946年制订的石钢修复计划,并未如期实现,朱玉仑亦曾感叹中国钢铁事业的惨状,指出如果石景山钢铁厂再遇夭折,那么国家建设将不堪设想。
注释:朱玉仑(1901—1989),曾任省立北洋大学教授、矿冶系主任,石景山钢铁厂经理。1938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矿冶研究所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并任所长。1946—1948年,主持恢复石景山钢铁厂建设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重工业部、马鞍山炼铁厂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冶金工业部情报研究总所顾问,中国金属学会第一、第三届理事。1989年逝世,享年88岁。
1948年12月初,中国人民进军北平西郊,并于11日开始平津战役。12月15日,石钢1号高炉等生产设施及设备封炉停产。17日凌晨,中国人民第四野战军所属48军143师攻占石景山,解放石钢。至此,石钢历经30年的磨难之后,开始步入中国领导的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钢奋发图强,先后建立一批现代化高炉、转炉、连铸机等先进装备,尤其在喷吹煤粉、顶燃式热风炉等技术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在炼钢、板材等方面做工艺改造、技术升级,创造了诸多辉煌成就,触摸着钢铁工业发展趋势的脉搏,引领当时的钢铁工业技术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龙关探明的矿产资源就有铁、锰、铜、石墨等矿藏15种。金属矿以铁矿为主,其中磁铁矿储量1.4亿吨,赤铁矿储量6000万吨。截至1949年年底,石钢生产生铁约2.6万吨(半年)、铸铁管4673吨、焦炭约4.4万吨,超额完成当年的国家生产计划。
1951年,石钢新建2号焦炉和第2洗煤机,并新建铸铁机1台投入生产。9月15日,2号焦炉(30孔)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座装有电动装煤车、电动炉门、熄焦塔、滚筛机和配有焦炉自动测量仪表的机械化电气化新式焦炉。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鼓舞下,石钢职工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饱满的劳动热情,全面完成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生产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10年内,石景山钢铁厂在恢复生产建设的同时,亦扮演着企业办社会的角色,在当时社会、经济、工业建设等诸多领域做出巨大贡献。
1958年,石钢开始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扩建工程。石钢扩建工程是一粒希望的种子,寄托着中国从贫困落后的无钢国家迈向有钢国家的美好期许。
石钢人有着顽强拼搏的坚韧性格和登高望远的格局与境界,他们在技术改进与创新方面,不断求索,取得良好成绩。
此后,石钢相继完成第一炼钢厂的建设,一路拼搏奋斗的事迹记录着石钢人的求实、奉献与创新精神!
1966年9月10日,冶金工业部发布《关于将石钢改名为首钢的通知》,同意将石景山钢铁公司改称为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首钢是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创办并成长起来的北京第一家特大型钢铁企业,是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钢经过30年的建设,从一个年产几十万吨生铁的生产企业,建设成为集采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连铸、轧钢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1979年5月,国家经委等六个单位确定首钢为企业管理改革试点单位,首钢开始实行承包制。此办法赋予企业很大活力,使生产资料全民所有与职工个人的积极性、社会化大生产与个人分工、职工当家做主的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全面适当地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生产与生活、消费与积累、个人劳动成果与集体劳动成果,从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快速地发展,使经济效益持续大幅度提升,职工生活不断改善,企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1979年9月28日,首钢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企业”嘉奖令(百年首钢发展历史主题展)
首钢改革试点的中心,是改革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解决依靠职工当家做主、发挥主人翁积极性,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炼铁是指从铁矿中分离出铁的过程,炼铁有3种基本生产方式:高炉法、直接还原法和熔融还原法。
因铁矿中除含有铁和氧外,还有二氧化硅、氧化铝等组成脉石及硫、磷等有害杂质,所以铁矿石在炼铁炉中冶炼要完成三个基本作用:一是还原作用,排除氧化铁中的氧;二是造渣作用,把铁与脉石分开并去除有害杂质;三是渗碳作用,铁吸收碳素。
炼铁高炉外壳由钢板焊成,里面砌有耐火砖;炉内型是竖直的圆筒;由炉喉、炉身、炉腰、炉腹和炉缸五部分所组成;高炉最上部是用于加炉料的炉喉,中部较粗称炉腰,炉腰上部为炉身,下部为炉腹,最下部是盛铁水和炉渣的炉缸。
矿石、焦炭、石灰石从炉喉加入,炼出的铁水沉到炉缸下部,由出铁口定时排出;炉渣浮在铁水上面,由渣口排出;在渣口上面有一圈风口,通常称为风口带,从这里把热风送进高炉,同焦炭燃烧;高炉内的一切运动均从这一作用开始。
高炉冶炼主要靠焦炭,而节省焦炭是减少相关成本的关键,煤粉比焦炭便宜很多,多喷煤就节省焦炭,就能减少相关成本。可1985年以后,由于受到错误决策影响,首钢高炉喷煤比从高峰跌入低谷,落后于国内其他钢铁行业。
随着能源价格变化和冶金产品价格同国际市场接轨,降低能耗成为冶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生死攸关的问题。因此,首钢炼铁厂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开展技术攻关和设备改造,提高喷煤比,降低焦比,节能降耗,再现昔日风采。